企业差旅使用TMC月结需要注意什么?

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企业差旅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。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差旅费用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TMC(Travel Management Company)来实现企业差旅数字化,员工免垫资免贴票,企业也能相对直观地看到差旅的费用和成本。

在携程商旅发布的《2022-2023商旅管理市场白皮书》中,企业差旅成本分为隐形和显性成本,建立了一个差旅成本的“冰山模型”,在水面下的成本和风险是隐藏在很多企业员工高频的出差行为中的。

在使用TMC的过程中,相当一部分企业通常会选择月结的方式来进行结算。“月结”是什么呢?一般来说,很多企业选择TMC,会倾向于申请让TMC先垫付企业员工的差旅费用,在次月(一般是次月15号前,“30+15”)企业会统一和TMC进行上月差旅费用的订单核算、发票收取,以及最后的费用结算的过程,企业能通过这种灵活的账期,获取更多灵活的现金流,TMC也可以基于消费收取一定比例授信服务费,这是企业差旅月结背后的商业逻辑。

那么作为企业的行政和财务,企业使用TMC月结是否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和“坑”点呢?

答案是,有。

首先,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分工。使用TMC的过程中,企业的行政和财务部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行政部门负责与TMC沟通,协调差旅预订和行程安排等工作,作为和TMC直接沟通的“对接人”,需要处理员工遇到的高频、琐碎的产品使用和体验问题;财务部门则负责与TMC进行结算和报销等工作,包括订单确认、结算、发票处理、支付、入账和分析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行政和财务部门都会遇到一些问题。

对于行政部门而言,他们需要与TMC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,以确保员工的差旅需求得到满足。但是,在实际操作中,由于行程变更或者预订问题、产品使用bug、供应链资源(价格/履约)等原因,行政部门作为收口人,需要及时处理,快速反馈,避免员工的差旅受到影响,行政部门更多作为“服务看门人”

对于负责结算和入账的财务部门而言,企业差旅费用月结更可能会出一些问题。

第一,企业差旅费用的成本结算后置带来的预算“难管控”。不论是之前传统的员工出差垫资报销,还是现有的TMC月结的方式,企业对费用的管控程度加强了,但远远不够。

企业差旅数字化的核心是降本,这里的降本不应仅仅停留于“基于差旅场景的管控”,而需要和预算实现打通。举个例子,差旅场景的管控常见的有【机票-经济舱,不能坐商务舱】,【火车-二等座,不能坐头等座】等等,这种脱离于全面预算的粗颗粒度管控不够,财务同学到后来会发现,差旅成本依旧降不下来。

第二,TMC月结和收费模式不透明。很多TMC的收费是基于消费量来收费的,比如基于飞机行程单、酒店间夜数等可变指标,看似单价不贵,且高频出差后的费用非常隐形,大部分企业后知后觉,钱付过去后才发现“哦原来我今年付给TMC这么多钱”,这也是很多财务管理者需要关注的TMC模式的点。

综上,企业差旅数字化的落脚点最终还是需要归到降本上来,TMC的服务和收费模式相对不透明、后置且高度不可控,企业需要带着放大镜关注这些隐形成本。

那么,这个问题可解吗?

刚刚发布不久的《2022-2023一体化企业支出管理报告》提到:从预算编制到执行过程中,企业需要全面提升对预算管理的管控能力,也要更精细。传统的粗颗粒度预算管控方式,即企业凭经验拍脑袋做出预算决策的方式,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摒弃。在走访调研中不难看出, 即使行业不同,目前已有 3/4 的企业上线预算管控工具,其中的 1/4 企业关注费用预算的释放与管理。 在管理能力方面,企业对预算管控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近 50% 的企业表示,已有的费用预算管理 工具存在编制太粗,不能多维度建模的问题;32% 表示工具缺乏多维度、细颗粒度的预算分析;而有 32% 的企业需要及时预算执行预警等功能。

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,追求的都是“更多的利润”,成本管控只是提升利润的一种手段。企业用更多更严格的管理规则去约束行为,却往往是写了一堆却束之高阁,不能落地于实际消费过程中。企业支出管理模式 应更强调企业消费规则约束与员工实际行为的时刻同频。 通过在分贝通平台开展费用支出方面的降本动作不难看出,企业更倾向通过多元场景的聚合管理方式, 让完整的降本手段能真正深入消费环节,在省钱的同时也为降低合规风险提供有效把控。